中風手部支撐好幫手
中風後患者肢體時常因張力過強而影響動作,造成許多生活上的不便,功能複雜的手部更是如此;「晁禾醫療-美國設計中風手托板」方便穿戴,可依狀況調整鬆緊,維持住手部姿勢,真是居家復健好幫手!
感謝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竹東分院 職能治療 團隊支持,採納英國製可折疊鏡箱,鏡像治療是一種復健的方式,只需利用一個鏡箱便能治療,簡單又便利。
今天為您介紹「中風伸展手套」、「手托板」:穿戴簡單、快速,透過調整魔鬼氈的拉力及拖板的支撐,隨時都能根據患者狀況進行伸展,方便好用,真是太棒了!
晁麻吉使用折疊式鏡像治療箱,進行動作訓練。鏡像治療過程中,眼睛需注視著鏡子,大腦也同時接收本體覺回饋的訊息,達到訓練目標。
晁麻吉薛先生,中風後便積極做運動等相關復健,其中一項運動,就是藉由鏡像治療來訓練動作能力。所謂的鏡像治療 (Mirror therapy) 也是近十年來較新的復健治療方法之一。
個案可透過行動裝置app與產品做互動,依不同的app設計做不同的互動模式,可互動數量從1個到6個,讓使用者擁有更多的自由度和選擇,因此在設計療程或遊戲上可以有更大的發揮空間。
因為平常的床太高,不方便先生移動,後來購買了低地板型的醫療床之後,不論是床上的復健或是上下床的移位都方面快速了許多。
花蓮慈醫今年6月初,引進上肢智能復健機器人,陳金鷹在院方協助下,透過遠端上肢關節手腕及手指訓練的「希望之手」搭配「智慧板」進行復健。
除了「希望之手」和「智慧板」之外,這套復健工具還包含擴增實境輔助系統,互動式介面和任務導向的訓練模式,讓患者就像打電動一般「過關斬將」。
花蓮慈濟醫院為讓病患復健更快速,引進花東地區首台上肢智能復健機器人「希望之手」,以及全台第一台針對近端上肢關節復健的「智慧板」,結合機械輔助及人工智能,幫助病人恢復更快。